这位学者兼出版家已经八年多了,仍在致力于书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历史学家用笔墨捕捉、连接那些波涛,编织成后人可以牢记的故事和意义。八十多岁的郭志坤是上海著名的学者出版家、历史作家:策划、主编了《中国约会史丛书》、《中国历史丛书》等学术著作;他与陈学良合着了《中华万年》第一卷、第二卷和《中国成语》十卷。 《中国万年史》荣获国家古籍出版社百佳普及图书奖、华东古籍优秀普及读物奖; 20世纪80年代起,他开始撰写《秦始皇传》和《隋炀帝传》,今年完成了《永乐皇帝传》的出版。这三部《传》用了扎实的史料,以严谨的文笔和辩证的视角重新审视秦始皇、隋炀帝、永乐帝这三位颇受争议的皇帝。它们既展示了自己的开创性成就,又不回避历史局限性,让读者对历史有立体、深度采样的认识。 《秦始皇传》《隋炀帝传》《永乐皇帝传》10月29日,郭志坤历史传记系列出版座谈会在上海社科博物馆召开。上海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松表示,召开出版座谈会恰逢其时。 “我们可以讨论书写历史的价值,唤醒书写历史的重要性。” 《秦始皇传》与《隋炀帝》 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图书馆员上海文史馆馆长认为,《秦始皇大传》、《隋皇帝大传》、《永乐大传》等“三帝大传”呈现出标题大、视野大、文笔大的三大特点。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为秦始皇、隋炀帝、明成祖这三位备受争议的皇帝提供更真实、更全面的历史图景,更在于通过人物与时代的互动,展现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深层逻辑、制度变迁的教训以及中华文明的传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建刚回忆,他在20世纪80年代得知郭志坤这个名字,后来的学术研究深受其历史出版物的影响。 ”郭老师说,他的动机是我的写作是“基于对史实的现实分析和修正,站在评判历史的舞台上,不包恶不埋功,对隋炀帝做出公正恰当的评价。”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现实的历史态度,郭老师做到了。 10月29日,郭志坤出版历史人物传记座谈会在上海社科博物馆召开。 “写作之路,也是认知重塑之路。”郭志坤表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不仅拓宽了历史视野,加深了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也滋养了专业实践。他尝试用通俗语言呈现丰富的史料和历史人物的生活,既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根源,也为当代读者提供了精神滋养。本次活动是奥加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出版协会主办,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现场,王伟松、阚宁辉、郭志坤、王兴康、王艳等学者、出版商向复旦大学理科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文汇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中心、沉源书院等单位捐赠图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