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6亿元,这是今年第三季度(7月至9月)银行业开出的罚没金额。监管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银行罚款规模呈现“量增价优”趋势,数量和金额同比均大幅增长。不仅如此,9月,国家金监局连续六次开出数千万元“天价罚款”,这在以往的监管行动中并不多见,其中华夏银行率先开出。频发的数千万美元罚款表达了怎样的监管信号?图片/图片照片创意罚款加倍的背后,最难的地方在哪里?根据企业快讯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监管处罚报告,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地方监管机构三季度,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开出1826张罚单,其中机构751张,个人1075张,环比增长45.5%。上述罚没金额合计8.76亿元,其中机构8.57亿元,个人1800万元,较二季度增长203.11%,单次处罚力度明显加大。反映在被处罚单位数量上,共有413家银行受到处罚,比第二季度增加了60家。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中国新闻周刊》上分析称,2025年三季度行业银行业“量价齐升”的良好态势表明,监管部门将继续强化处罚防范机制,取得实效。 “罚款和没收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监管从“整改监管”转向“建立常态监管”,不仅严厉惩处普遍违法行为,也倒逼银行提高内控深度和合规经营意识。根源,重建管理责任链。”曾刚表示。聚焦违规原因,企业信用违规行为最为突出。三季度银行信贷业务违规罚单数量达到722张,环比增加338张。金融机构技术专家中阮荣信分析认为,从2025年三季度银行罚款处罚分布格局来看,贷款业务保持重点关注。以57.92%的绝对比例受到监管关注的上海大学科技金融研究所执行所长蒙田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信贷业务是重点。银行业的主要业务支柱,具有“金额大、环节多、利润诱惑强”的特点。因此,在防范化解主要风险的基调下,监管对信贷业务的严格检查行为有增无减。具体到行为层面,贷款管理不到位、三贷检查不尽职、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票据业务管理不到位、转嫁运营成本等都是信用卡业务的主要罚点。有银行业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供应链长、环节多,包括贷前调查、贷款审核、贷后管理等环节。每个链接都可以是“放水”的窗口;此外,贷款业务的风险也被抓住。当短期KPI与长期风险回报不对称时,很容易在框架下承担风险规模理论。主管部门还强化了相关责任人的问责,202025年第三季度的“双罚”彻底从严——除了对银行机构进行大额罚款外,还加大了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今年三季度,百万元以上大额罚款全部以“警告+罚款/取缔”方式进行,实现了“处罚全部到位”。这种专门针对责任人的“穿透式”问责,有助于推动各岗位主动控制业务流程风险,而不是依赖事后纠正。另一个趋势是,金融机构因违反互联网业务行为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处罚,反映出监管对金融科技和新兴业务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三季度共开出15张罚单,处罚违法行为。互联网会展业较二季度增长275%。处罚的违法行为包括网络贷款业务管理不合规、网络贷款管理不到位、未能有效监督管理网络买家、网络营销过程合规控制不到位等。 “特别是在授信、同业业务、反洗钱、消费者保护等领域,罚款频率高、金额高,反映出监管正在从‘责任终止’转向‘资源防控’,利用监管渗透和科技手段恢复金融秩序和风险边界。”曾钢强调。动不动就开出上千万的罚单,这是什么信号?深入审视三季度的罚款结构可以看出,大额罚款频发是加大管理力度的重要体现。在第第三季度,罚款金额超过500万元的罚款12起,是第二季度的4倍。中软融信研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进、没收金额延续“瀑布分布”的主要特征。其中,三季度大额罚款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整体结构呈现“维持小额罚款基数、加大大额罚款力度”的结构。严格监管形势下,第三季度罚没总金额创年内之最,尤其是今年9月,动辄上千万元的“天价罚单”——12家机构罚款,单次罚款金额从1120万元到8725万元不等,罚没金额约2.87亿元;在相比之下,今年1月至8月,仅公布罚款2起,罚款没收金额近2800万元。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罚款显示,2025年9月,华夏银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恒丰银行、邮储银行、中信百合银行等6家机构收到数千万元罚款。其中,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恒丰银行位列股份制银行前三名,罚没金额分别为8725万元、6670万元、6150万元。银行股份制开出的三张“天罚”有一些相似之处。从违规情况来看,这三家银行都存在贷款和收费业务管理不善的问题。此外,这三家银行均存在不遵守监管数据报告的情况。华夏银行向监管部门报送的数据不准确、不完整;志广发银行、恒丰银行也因未按规定报送监管数据等违法违规行为被指控。在孟田看来,受到大额罚款的银行应围绕“制度重塑、数据合规、执行责任”三个维度,从制度、技术、实施等多个维度系统优化合规体系,弥补制度缺陷,公开关键问题。管理全产业链,强化“全员合规”意识。 “强监管的最终目的不是加大罚款力度,而是为违规成本建立‘硬边界’,推动银行业走上自觉、精准、稳健的高质量合规发展之路。”曾钢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华夏银行不仅受到2025年以来金融业单笔最大罚单,而且还比算下来,今年前三季度各级监管机构罚款没收总额达1.05亿元,约为2024年1996万元的5倍。超过6000万元的“天价罚款”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两人面临的压力。对于广发银行来说,这次2025年9月的罚款是历史上的第三次。 2017年12月,广发银行因侨兴债“胡萝卜邮票”事件被原银保监会罚款7.22亿元;截至2020年,因贷款、收费、同业业务、监管数据问题等违规行为,被罚款9283.06万元。对于恒丰银行来说,这是该行成立以来第二高的罚款。 2017年12月,原银保监会查处、没收人民币1.67亿元。违规行为包括查处了违规执行配股法、安排公司代持股份、股东变更未报请批准、理财资金比例超额投资非标财产等17项问题。前述“千万罚款”涉及的银行违规行为主要发生在2022年至2023年之间。展望四季度和2026年,监管力度仍将持续,但重点将从“治乱”转向“强核”。蒙田指出,从监管逻辑来看,金融稳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合规经营直接关系到系统性风险防控。因此,“棘手”的监管方式仍将持续,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罚款没收的力度和责任深度不会减弱。 “未来监管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强化监管渗透,继续聚焦信用风险隐患,深化金融风险管控跨中型银行、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的漏洞和违规合规标准;三是推动合规体系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曾刚补充道。参考资料《金融机构三季度被罚超10亿,四家机构被罚超6000万大额》,2025-10-11,21世纪导报《危险风控罚款警告1800余起》银行机构及员工2025年三季度将被罚款8.76亿元》,2025-10-16,金融投资元: .